王国栋博士的第一篇心得在《郑州郭老师》微信公众号发布之后,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反馈。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王国栋同学对公众号文章末尾留言的回应以及对自己过去五年奥地利博士生涯的回顾。全文分为留言回复和留学分享两部分,大约3800字,阅读约需十到十五分钟。
王国栋同学去过很多世界顶尖大学,他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成功学院能像斯坦福大学一样,成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他从咱们学院毕业到读博士,夸张一点说,基本上世界前10名大学的学校,像麻省理工,剑桥,哈佛,到德国的精英大学的博士教授认识一大堆。他的一贯观点是:普通学校慢慢学习,一步一步提升,也能到达“人生顶峰”,而不是动不动就985,211很厉害,甩出大家几条街这种论调,总之凡事量力而行,不要急,最终会有所收获。
王国栋同学对昨天的读者留言的回复:
对于评论区里面有批评我觉得是好事儿,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我想在这里谢谢大家提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
关于这个“短记”(因为它真的算不上是文章),或许我可以补充几点:
(1) 考不考研以及考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这些完全是大家的个人选择。我的想法可能是比较偏激的,也许真的是因为我的“三流”研究生学校没有教会我如何“柔和一点地”看待问题。
(2) 其次,回想在2014年硕士毕业的时候写这篇短记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大家能把“学问”做到底,但是我忽略了很多同学是要“养家糊口”的,一如当初穷困潦倒的我自己J。硕士的学习是真的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学校也真的很重要,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我们在后面的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利用硕士学校的资源其实是很可惜的。我也有几个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做研究员的朋友,也有一两个朋友是国家青年专家,当然也有几个朋友在中科大做教授和博士后,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想自己可能有一点对中国高校的一些简单粗暴的社会认识。
(3) 再次,关于软件工程的说法,我想我的出发点是:如果大家真的想去读个硕士,毕业找个好工作,这也是很好的计划。但是,我们能不能在原来软件工程的基础上,做一点“高级的研究工作”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贬低软件工程专业哦J)?虽然这篇短记写于2014年,但是从今天看来,如果当时有同学从事了就像我在短记里提到的机器学习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现在看起来是会“财源滚滚”哦,因为做机器算法设计的同学确实是会比纯做软件工程的同学工资高一点啊。
(4)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兼容并蓄,胸怀广大,不要总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其实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无论工作还是考研,趁自己有机会或者有精力多闯闯会有很多好处,就像评论区有我们优秀的校友成功地考取了中科大的研究生,他(她)当初一定是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争取了很多,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想我是由衷地佩服,因为当初我只是考取了江苏省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而他(她)考取了中国顶尖学校的研究生,很了不起。
注释:
(1)短记有个地方写错了专有名词:工业4.0,应该是 Industry 4.0,不是Industrial 4.0
(2)我想再次抱歉有由于我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和稍有偏激的观念可能给大家带来的误解和误导。
王国栋,于2019年6月26日,维也纳多瑙河
王国栋同学留学生活分享:
《散记:我的“不务正业”留学生活》
王国栋,维也纳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谢谢郭老师的邀请,恍惚之间五年已经过去了,那篇《生活,学习,科研之路》是在南京硕士毕业没有多久写的,2019年1月博士毕业后就开始了在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的博士后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的工作与生活,现在看起来那篇短文是有很多稚嫩的地方。既然先谈到了“生活”,其实想先聊聊过去几年我在欧洲“不务正业”的留学生活。
2015年刚过完春节,春寒料峭,我在南京短暂停留两天后买了动车票去上海,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走,特别嘱咐哥哥送我到上海浦东机场。当我转身关上出租车门,看见泪眼婆娑的老母亲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二十几年的环境,以后什么都要靠自己来争取了。我大多是个没有多少详细计划的人,对于买机票去维也纳这件事儿,也是很随意,因为当时要赶着去那边大学报到,加上是真的没有钱(走的时候爸爸卖了家里面的水稻,凑了一万人民币。我去中国银行换了1500欧后,还剩下几百元人民币,那时候的欧元狂跌到历史最低点),所以就选了俄罗斯航空Aeroflot。当时是真的没有听说过“战斗民族”的英勇事迹,乐呵呵地买了从上海到莫斯科转机到维也纳的航班,结果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先是被“疯狂地颠簸”后,我在莫斯科转机差一点走丢被关进海关小黑屋J
图:2015年第一次俄罗斯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转机
到大学报道后,先是因为英语很烂被博导各种K,加上自己硕士的研究课题跟博导要求的方向有很大差距,博士第一年天天都在想:要不退学算了。就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事情的第一次转机是在2015年冬天的时候,博导让我去丹麦根本哈根参加”秋季欧洲博士论坛”。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论坛,各种炫酷的研究课题,我是被震撼了,跟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博士生们进行了也算不上是深入的交流,算是坚定了自己要把博士读下去的信心。其实,也没有别的,因为自己真的是对这些研究内容感兴趣,所以告诉自己要试一下,也许自己可以呢。与导师的关系在博士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降到了冰点,反正我和他就是相互“憎恨”,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事情”。事情的第二次转机是当时我介入了当时课题组正在开展的“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项目”,跟我们合作的单位都是欧盟内的世界500强公司,当时还挺激动的,很快按照项目计划完成了所有工作,接连发了几篇论文,之后博导见各欧洲公司的人就说我有个很厉害的中国博士生,呵呵,我终于扳回一局。2016年圣诞节前夕,博导受奥地利驻华大使馆科技处邀请于2017年春天去香港,以及开展对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中科院系统内研究所访问,他就跑过来跟我说:要不一起去吧。
图:2015年冬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大都会区与机场)
2017年春天的时候,我独自一个人坐上了从维也纳飞莫斯科转机到香港的航班,没错,我又坐了俄航J。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我顺利抵达香港,第一次去了传说中的TVB,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我曾经在梦里无数次想要达到的“彼岸”-香港中文大学。傍晚一个人,在昏黄的路灯下漫步在维多利亚港旁边的小路上,轻轻的晚风让我沉醉,思绪万千。回首过去我很难想像自己过去的两年都经历了什么(当时带的那1500欧在第一个半月的时候只剩下5欧元,当时真是饿的感觉快要挂掉的时候向博导的秘书求救,才勉强撑到因为签证与居留卡问题迟迟没有发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很快,博导和奥地利交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的一个教授以及奥地利驻华总统全权公使一起抵达香港。我们一起会见了香港科技司副司长,会见了奥地利驻香港经济贸易处的负责人;第一次通过外交官绿色通道通过澳门海关;第一次访问了澳门大学,与澳大校长,太平绅士一起共进晚餐。之后几天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凑,我们去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中科院北京计算所等。这一次行程结束的时候,受奥地利驻华使馆的邀请第一次去了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官邸。
2017年秋天的时候得到一个去英国剑桥大学访学的机会,写了个研究计划提交给了维也纳科技大学和剑桥大学,很幸运地拿到了相关经费资助。在剑桥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愉快地完成了三个月的访问活动。我想这也是博士毕业之后,剑桥那边的教授邀请我过去工作的原因吧,因为那三个月,自己真是玩儿命地做教授交给的项目,最后教授很满意,希望我在博士毕业后可以全职到剑桥大学工作。
图: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图:剑桥大学图书馆
2018年春天的时候,奥地利新当选的联邦政府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贸科技交流活动,所以组织前所未有的总统、总理一起访问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大访问团。我很幸运地收到了奥地利驻华公使的邀请,作为代表团一员在奥地利总统科学顾问组里面随行访问了北京和成都,见证了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成都至维也纳段的启动仪式,也见证了中奥友好往来的历史性时刻。
还有很多的琐碎的事情,就不记流水账了J,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聊吧。其实,我算不上是“典型”的留学生:出生在河南很贫困的一个山村里,父母都是农民,出国前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没有参加过任何留学培训,当时考雅思的钱还是跟三个研究生同班同学借的,在欧洲没有一个朋友,甚至连基本的英语技能在刚开始的时候都烂到不行。那时候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出国,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当时我在国内联系好了江苏某985学校的一个教授,准备考他的博士)。我也很清楚自己的状态,所以就以打不死小强的态度,“厚着脸皮”一个个问教授有没有奖学金,招不招博士生。我大抵是问了很多国家的教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最终,我很幸运地拿到了欧洲6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offer(其实这种广撒网的方式申请大学很败人品,但是当时是真没有办法L,不过学生选教授,教授也在选学生,也算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公平吧)。我博导原本是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终身教授,但是我联系他的时候他已被任命为维也纳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研究所所长,所以最后我是“落户”在了奥地利。原本我是很想去美国,当时拿到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 M)机器人实验室的offer,但是最后还是因为钱的问题,放弃了美帝,现在想想,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
图:成都.夜
图:中欧班列成都首发剪彩仪式
简单总结这几年的生活状态,有一件事情在最近的工作中愈发感受强烈:我不能忍受自己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生活一成不变!我朋友笑着称我快得中年焦虑症了,对我自己而言其实很清楚:对于人生,让我感到恐惧的不是困难,而是停滞不前的自己。对于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抱怨,抱怨自己出生不好,抱怨没有好的机会,但其实只有奋力向前才是唯一出路。所有的机会都是需要自己来创造并且把握的,别人怎么可能“免费”给你创造机会。所以,在大家都认为我会在大学里面安安静静地待着的时候,我再次选择了另外一条今天看起来很艰辛的道路—创业,再次选择了启航。拉了一帮同事和朋友,在欧洲到处跑,与风投公司经理面谈,跟客户介绍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我有个法国的朋友跟我说:你不把你自己“整死”是不会罢休的。哈哈,其实到现在我庆幸自己还能折腾一下。现在的我依然很穷,我依然像个傻狍子奔跑在路上,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停不下来…
2019年6月19日
写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